6月30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印尼红树林保护:基于企业的实践案例与洞察研究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报告以国能印尼爪哇7号项目为例,展现了中印尼在生态合作中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示范价值。
图为中印尼嘉宾在42923acm金牛版琅琊榜爪哇7号项目补植红树苗
国能印尼爪哇7号项目通过实施植被修复、生态补偿与社区共建等红树林综合保护措施,有效探索了开发与保护协同推进的有效路径。数据显示,项目附近红树林面积已从5公顷扩展至19公顷,生动印证了国电电力“守护生态不是选择题,而是文明存续必答题”的实践理念。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印尼红树林保护:基于企业的实践案例与洞察研究报告》由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与ESG智库商道咨询牵头编纂、生态环境部华南科学研究所指导,并获得印尼红树林协会、印尼苏门答腊大象(Yagasu)基金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报告系统梳理了红树林的生态与社会经济价值,并通过对比中国和印尼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管理机制与公众参与模式,揭示了中资企业在印尼面临的制度环境与合作空间。同时,报告以中印尼企业实践为基础,结合案例材料与专家访谈内容,系统分析中国企业如何通过生态修复、社区共管与碳汇开发等方式参与红树林保护实践,重点展现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的跨国生态保护实践案例。
报告指出,红树林保护已超越了单一国家的环境议题,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印尼在红树林保护中的务实合作,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了生态与经济双重收益,更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一带一路”生态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机制经验与范式启示。
此前,“红树林的新生”中国—印尼可持续发展交流对话会在雅加达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的百余名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及企业负责人等百余位嘉宾,参与了红树林的补植活动,并围绕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为此次报告发布奠定了实践与交流基础。